|
新研究揭示衰老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系2020-02-20 10:57來源:生物谷
人類基因組中大約75%不具有編碼蛋白質的功能。但是,基因組的這些非編碼區域并不是簡單的“垃圾”序列。近日,由哈佛大學心血管醫學系Mark Feinberg教授等人揭示了非編碼基因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因血管變硬變窄,阻礙血液流動并導致心臟病發生的疾病類型。在該研究中,Feinberg及其同事使用一種臨床前的動脈粥樣硬化模型,發現了一個長的非編碼RNA(lncRNA)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這可能為動脈粥樣硬化的新療法指明了方向。結果發表在《Scien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 Feinberg說:“我們找到了控制血管壁衰老的新因子,它并非傳統的基因或蛋白質,而是非編碼序列的一部分。我們對膽固醇和炎癥在心臟病發生中的重要性有很多的發現,這一新發現使得我們需要仔細考慮非編碼基因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以及能否開發新的治療方法。” Feinberg及其同事使用了一種動脈粥樣硬化小鼠模型,其中小鼠在12周時開始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研究人員從血管壁最內層分離出RNA,并查看了整個基因組的表達情況,以尋找在疾病進展或消退過程中哪些基因的活性發生變化。最終,作者找到了其中最有活力的,叫做SNHG12的基因,它編碼產生長鏈RNA分子,但并不編碼蛋白質。該RNA分子在包括人類,豬和小鼠在內的多種物種中發現。 為了更好地了解SNHG12的作用,研究人員進行了一些實驗,人為地降低或提高該RNA分子的活性。他們發現, SNHG12活性下降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增加,但更多的SNHG12會大大降低疾病的進程。為了了解SNHG12的作用機理,作者試圖尋找其下游的互作分子。結果表明,SNHG12能夠與一種參與DNA損傷修復和衰老進程的分子相互作用。如果這一互作被破壞,血管壁就會滲漏并導致壞膽固醇的積累。最后,作者通過添加促進DNA損傷修復的小分子抑制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表明了潛在的治療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