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盆腔放療誘發腸道微生態失調與腸源性感染的實驗研究2020-08-13 13:33來源:生物谷
據統計,臨床約50%的腫瘤患者接受了放射治療,但放療后的不良反應較多。大部分腹盆腔腫瘤患者接受放療后,除出現全身性乏力、困倦等表現外,還伴有受照局部黏膜炎癥和放射性腸炎等癥狀。特別是核與輻射事故受照者出現以感染性腸炎為特征的厭食、惡心、嘔吐、腹瀉和血便等癥狀尤為常見。 為了探索腹盆腔放療照射對腸道微生態的影響及其與腸源性感染的關系,第三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冉曦, 申明強, 曹樂, 等模擬腹盆腔放療照射BALB/c小鼠,2.0 Gy/d,連續照射5 d/周,分別于照射3周、5周和6周后停照1周的時間點收集回腸組織及其內容物樣本。用實時定量RT-PCR檢測抗菌肽和促炎性因子的表達;用PCR檢測細菌在小鼠體內的移位情況;用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技術檢測分析腸道微生態的特征。 結果表明,腹盆腔照射誘發了腸道潘氏細胞隱窩素-1和-4表達紊亂,照射3周或照射6周后停照1周,小鼠回腸隱窩素-1和-4均呈現顯著性降低(t=-7.43、-3.54、-4.72、-4.27,P<0.05);而照射5周小鼠回腸隱窩素-1和-4表達明顯升高(t=6.15、5.75,P<0.05)。放療模擬照射3和5周時小鼠腸道微生物區系多樣性指數和豐富度顯著降低(t=-3.49、-4.19、-3.44、-4.97,P<0.05),呈現以乳酸桿菌等益生菌減少,大腸桿菌和弗氏志賀氏菌等條件致病菌增多為特征的微生態失調。受照小鼠腸系膜淋巴結和血液中的細菌DNA陽性率明顯增高。照射3和5周后回腸組織IL-1β、IL-6和TNF-α顯著性高表達(t=4.85、6.16、7.71、4.60、4.86、5.97,P<0.05);照射6周后停照1周時,腸道促炎性因子的表達量有所回落,但IL-1β和TNF-α的表達量仍顯著性高表達(t=3.67、5.88,P<0.05)。 腹盆腔放療可誘發腸道抗菌肽表達紊亂,引起腸道微生態失調,進而導致腸源性細菌移位及感染性炎癥的發生。微生態可能成為減輕放療患者消化道不良反應的有效干預靶點。 上一篇: 科學家揭示不同肥料調控葉片光合作用機理
下一篇: 胃腸道癥狀會影響兒童的自閉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