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報道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研究急性青光眼的視銳度損傷2019-06-17 10:14來源:生物谷
6月8日,EBioMedicine 在線刊登了一篇關于急性青光眼視銳度損傷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孫興懷研究組研究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視知覺腦機制研究組研究員王偉指導下完成。 青光眼是臨床上最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科疾病。青光眼的發生與發展與眼內壓升高密切相關。臨床青光眼可分為慢性與急性兩大類。慢性青光眼眼內壓升高可導致視盤(又稱視神經乳頭,即視神經離開視網膜進入大腦的位點)萎縮,從而造成視野缺損。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常見于臨床眼科急診;急性發作時房角關閉導致眼內壓急劇升高(可高于70 mmHg)。據統計,2013年全球40至80歲年齡段人群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發病率高達2017萬,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超過2000萬,到2040年預計將高達3200萬。其中,亞洲人群占全球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病人的絕大多數,比例約為77%。 視銳度反映了人眼辨認細節的能力,又稱“視力”,是視覺系統最為關鍵的功能。以往的研究發現,慢性青光眼病人的視銳度功能較為耐受,在其病程晚期,位于中央視野的精細辨別能力仍然可以大部分保留。但急性青光眼,由于其發作時常高發角膜水腫以及白內障等并發癥,影響視覺功能檢測,從而導致視銳度與急性眼內壓升高的關系無法進行準確臨床評估。 雖然視覺起始于視網膜感光反應,但視知覺最終產生于大腦皮層。此項研究使用非人靈長類獼猴(恒河猴)為動物模型,采用前房灌注急性升高眼內壓方式建立急性青光眼模型,通過直接檢測視覺皮層群體神經元對高空間頻率視覺刺激的反應,來研究和揭示急性青光眼非人靈長類模型的視銳度損傷程度和可能的損傷機制(如圖1)。實驗使用精細正弦光柵為視覺刺激,采用腦內源信號光學成像的方式,實現了對視覺皮層進行較大范圍的在體群體神經元反應記錄。 該項研究發現,急性眼內壓升高時,視覺皮層的反應發生顯著抑制,尤其是對精細視覺反應的能力,越靠近中央視野,受損越嚴重。這些來自非人靈長類獼猴模型實驗研究的直接證據,表明急性青光眼對視銳度的損傷主要集中在中央視野的精細辨別能力的損傷,而精細視覺功能主要由視覺神經系統中的小細胞通路介導實現的,因此該研究結果進一步提示急性眼內壓升高對小細胞視覺通路的影響更為嚴重。該研究結果與已知的慢性青光眼損傷機制形成了鮮明對照;過往的慢性青光眼臨床和基礎研究發現,在慢性青光眼的發展進程中,小細胞視覺通路功能表現較為耐受,進而形成了筒狀視覺,即相對保留了中央區的精細視覺功能,直到最后的失明。 6月8日,EBioMedicine 以Impact of Acute Intraocular Pressure Elevation on the Visual Acuityof Non-human Primates 為題在線刊登了這一研究成果。該項工作是在王偉指導下,主要由孫興懷研究組的李夢瑋與袁妮妮完成。該工作受到上海市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以及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重點建設項目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