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酪酸梭菌聯合標準療法顯著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2018-12-26 15:30來源:生物谷
幽門螺桿菌,英文名Helicobacter pylori,縮寫Hp,定植于人類胃黏膜,人是它的**宿主和傳染源。最早,學術界認為,人的胃部是強酸環境,因此是潔凈而不可能有細菌生存的。然而,在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沃倫和馬歇爾首先從人胃黏膜中分離出了幽門螺桿菌。 目前研究已經證實,幽門螺桿菌是消化性潰瘍發生和治療后復發的主要原因,它在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中檢出率高達95%-100%,胃潰瘍患者中的檢出率在70%以上。同時,幽門螺桿菌可以引起胃癌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發生,被世界衛生組織明確列為Ⅰ類致癌物。此外,幽門螺桿菌還與諸如缺鐵性貧血、牙周病、皮膚病、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甚至冠心病、高血壓病等疾病的發病有密切的相關性。幽門螺桿菌在我國普通人群的感染率較高, 達到 50%~80%, 并仍然以 1%~5% 的速度增加[1-4]。 臨床上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方法主要是聯合使用多種抗生素藥物,常見的包括三聯療法和四聯療法,越來越多研究結果顯示,幽門螺桿菌菌株對目前臨床常用的抗菌藥物具有較高的耐藥性,且多藥耐藥的情況較為嚴重,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推薦鉍劑四聯作為主要的經驗性治療根除H.pylori方案[5-6]。 研究發現,在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采用四聯療法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酪酸梭菌活菌片(青島東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S20040083)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治療的臨床效果[7-10]。酪酸梭菌活菌屬于益生菌,具有調節機體腸道微生態平衡的作用,促進腸道內有益菌的增殖和發育,抑制有害菌的生長,能夠有效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緩解患者的臨床Hp感染癥狀[11-12]。另外,酪酸梭菌酪酸梭菌可產生多種短鏈脂肪酸,其中以丁酸為主。丁酸是結腸上皮細胞的能量代謝和生長所必需的物質,可通過抑制與炎癥有關的細胞因子及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細胞粘附分子-1(VCAM-1)等的過量表達抵抗炎癥作用。丁酸通過促進腸道細胞增殖,修復受損的腸黏膜,使炎癥消除[13]。另外有研究證明丁酸能夠破壞幽門螺桿菌的蛋白質和 DNA,顯著抑制幽門螺桿菌的生長[14]。 通過酪酸梭菌輔助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Meta分析顯示酪酸梭菌聯合標準方案不僅可提高H.pylori 的根除率,還能降低總不良反應、腹瀉及味覺紊亂的發生[15-16]。總之,酪酸梭菌聯合傳統療法治療Hp的有效率、根治率及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的效果優于單一傳統療法,有望為臨床治療Hp感染提供一個新的方法。 [1] Ortiz-Princz D,Daoud G,Salgado-Sabel A,et al. Helicobacterpylori infection in children:should it be carefully assessed[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6,20(9):1798-1813. [2] 張萬岱,胡伏蓮,蕭樹東,等. 中國自然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15(5):265-270. [3] 郭俊芝,趙和平,黨小紅等.含呋喃唑酮四聯及四聯聯合益生菌補救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療效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10):1477-1479. [4] 白芳蕓,鄭紅英,馮雅寧等.酪酸梭菌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胃潰瘍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7,27(9):83-86. [5] 盛玉奇,黃軼華,邢苑等.酪酸梭菌活菌片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研究[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6,28(2):95-97. [6] 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17,56(07):532-545 [7] 鄒自萬,習羽,張亮,鐘珍玲,張純剛. 酪酸梭菌活菌片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研究[J]. 基層醫學論壇,2018,22(25):3545-3546. [8] 姜飛軍.酪酸梭菌活菌片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研究[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1):99、103. [9] 盛玉奇,黃軼華,邢苑,等.酪酸梭菌活菌片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研究[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6,2(2):95- 97. [10] 白芳蕓,鄭紅英,馮雅寧,等.酪酸梭菌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胃潰瘍的作用 [11] 彭罕鳴,梅紅,王寶香等.含益生菌的四聯療法對幽門螺桿菌的療效[J].中國醫師雜志,2015,17(8):1249-1251. [12] 張樹波, 崔云龍, 吳順娥,等. 酪酸梭菌的抑菌作用研究[J]. 中國新藥雜志, 2002, 11(4):322-324. [13] Lin X B , Farhangfar A , Valcheva R , et al. The role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development of irinotecan toxicity and in toxicity reduction through dietary fibres in rats.[J]. Plos One, 2014, 9(1):e83644. [14] 盧憶, 張曉陽, 馬艷莉, et al. 丁酸的生理功能研究進展[J].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13, 19(2):59-62. [15]周本剛, 張惠芳, 劉梅, et al. 酪酸梭菌輔助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Meta分析[J].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2017(4). [16]段華容, 付強強, 翟玉榮. 酪酸梭菌對慢性胃炎及消化道潰瘍伴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效果的Meta分析[J].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2017(05):8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