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饑餓時慢性疼痛的感知變得不敏感2018-03-27 12:58來源:生物谷
疼痛雖然是一種令人不悅的感覺,卻和生物的生存息息相關——通過疼痛,我們能區分哪些場合具有危險性,并對它們進行規避。這能提高我們的生存幾率。 然而發表在最新一期《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卻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讓人想不通的發現。生物在饑餓時,對慢性疼痛的感知竟會變得不敏感,這是為什么呢?在演化上保留這一奇怪的特性,難道對生物會有什么好處嗎? 還真有!該研究負責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J. Nicholas Betley教授說道。這名年輕的教授專門研究饑餓反應,他們課題組想要了解饑餓究竟會怎樣影響動物的行為。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們讓小鼠餓上24小時,然后給它們各種刺激,尋找它們的行為是否會出現變化。實驗發現,那些腳掌上有炎癥反應的小鼠在餓肚子后,舔舐腳掌的行為明顯減少,與服用抗炎止疼藥的小鼠有類似的行為。這似乎表明它們對炎癥疼痛變得不敏感了。 有趣的是,這種不敏感***于炎癥疼痛。“我們發現急性疼痛的感知力保持得相當完整,但炎癥疼痛的感知被顯著抑制了,這令人震驚!” 該研究的**作者Amber Alhadeff博士說道。這一結果表明,餓肚子后的“不敏感”并不是身體整體變遲鈍了,而是有著神經學上的主動調控。 那么,這一現象背后的神經學機理是怎樣的呢?為了尋找到將饑餓和疼痛相聯系的大腦區域,研究人員們開始了大海撈針。首先,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一類在饑餓下會被激活的神經元(AgRP神經元)。隨后,他們逐群激活了這些神經元,以了解哪些細胞也同時參與了炎癥疼痛的調控。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量工作下,研究人員們發現,映射到臂旁核(PBN)的AgRP神經元可能是他們苦苦尋找的答案——當這幾百個神經元被激活時,炎癥疼痛也得到了抑制。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 Betley教授評論道:“我們的大腦里有數十億個神經元,這一特殊的行為僅和300多個神經元有關。”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一類叫做NPY的神經遞質參與了炎癥疼痛反應的選擇性抑制。如果把NPY的受體給“蓋住”,即便小鼠處于饑餓狀態,對疼痛也依舊保持敏感。這一通路有著廣闊的臨床應用潛力,并有望帶來緩解慢性疼痛的新藥。 而在演化上,這條通路也有很重要的意義。Alhadeff博士指出,急性疼痛固然會指明危險所在,幫助動物生存,但炎癥帶來的慢性疼痛往往只能帶來不適感,對提高生存率沒有多少裨益。相反,長期的疼痛還會消磨動物的生存意志。在這樣的情況下,長期臥病在床的動物如果能量攝入不足,饑餓就會讓動物感覺不到疼痛,鼓勵它們出去覓食,維持生命。區區300多個神經元介導的環路,其實對動物的生存是有很大幫助的。 從這個角度看,由于饑餓導致的身體機能遲鈍,在表面上是“餓傻了”,而在更高的維度下,這是由演化帶來的一大適應性改變。在這方面,大自然可聰明著呢。 上一篇: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與耐藥性機制研究新突破
下一篇: 惡化癌細胞調節骨骼分化的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