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療法治療大鼠行為障礙的神經學機制2018-01-18 10:04來源:生物谷
根據最近一項研究成果,心理療法或許能夠通過提升內側前額葉皮質區的活性起到緩解精神紊亂癥狀的效果。這項研究發表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志上,研究結果對我們進一步理解大腦受行為療法的影響以及通過靶向療法提高治療效果又邁進了一步。
認知行為學療法通常被用于治療壓力相關的紊亂癥狀,例如抑郁以及創傷后精神紊亂綜合征,但其治療效果往往差異較大,而且我們并不清楚為什么這種療法只對部分患者有效。此前,David Morilak與同事們利用大鼠模型進行模擬治療,即將大鼠在安全的環境下直接與壓力來源接觸,他們試圖進一步理解這種療法是如何改變大腦活性進而改變行為的。
在這項研究中,成年的雄性大鼠接受了為期兩周的壓力體驗。研究結果表明,接受了“暴露”療法的大鼠表現出了行為能力的改善,同時他們的認知適應能力也在治療之后有了顯著的提升。研究者們證實,在治療過程中大鼠大腦內側前額葉皮質區的下邊緣區域的活性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些結果與此前對壓力造成的精神紊亂的患者進行的臨床治療結果十分一致:患者的上述大腦區域也出現活性降低的現象,而通過心理療法治療之后該區域的活性也得到了提升。
總之,作者認為這一結果揭示了心理療法緩解患者癥狀的內在機制,并且為靶向治療壓力引發的精神紊亂癥狀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一篇: 常見細菌耐藥性或給新基因療法帶來障礙
下一篇: “恐高”是一種病嗎?
|